作者:宋良曦 时间:2025/04/16 浏览次数:5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组织,自唐时至清末, 在华夏大地上存在达一千年之久。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 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 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担负着教育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的职能, 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发展繁荣,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衍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书院教育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713-741) 中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开创了中国书院的先河。北宋时期, 书院普遍兴起,南宋时,书院有了很大发展,确立了书院制度。元明清时期, 书院继续发展,书院制度日趋完善。直到清光(1875-1908) 末年书院制度废止。同全国书院的发展进程相一致。
四川地区的书院兴起较早,按 《大明一统志》的说法,四川地区书院之名早在蜀汉时就已出现:“果山书院,在(顺庆) 府城北五里,蜀汉谯周建。”此说尚未得到学界公认, 但至迟在唐代贞元间四川已有书院。两宋时期,四川是中国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文化教育也有明显发展,书院亦随之兴起并逐步形成制度。四川书院的发展, 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
自贡地区最早的书院, 当推柳沟书院。 此一书院在富顺县“东北六十余里”(《大明一统志》作九十里), “宋李文渊建”。设置时间,当在徽宗时(1102-1126)。李文渊,富顺人。 史载:“李文渊,字圣源,登治平二年进士第,仕至朝议大夫陇西侯。 当蔡京当国,士争附和求进,京以其才欲用之,乃谢病还乡。" 宋代四川书院的作用和地位在于教授生徒、作育人才、研讨学术、传播理学。
迨至明代,自贡地区在荣县置有崇仁书院, 地址为胡节愍祠,清初即废; 在富顺地区则有西湖书院, 嘉靖四年 (1525)由知县周夔倡建,系由官办。 书院的活动同国内、川内一样,仍是围绕教学、藏书、 供祀三大项目进行,其书院的建筑亦与书院的活动相适应。
到了清代,自贡地区的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 据史籍记载,主要有以下书院:
凤鸣书院。在荣县县城内凤鸣山。 康熙中知县李芮将明察院行台署改为书院。 乾隆中知县黄大本重建。
桂林书院。在桂林山。
旭川书院。在贡井文昌宫内,后迁至河街。 均系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宫鉴桂建。 旭川书院由地方人士筹有学田收租, 并拨草市捐以充经费,为贡井地区半官(公)方办学之始。 在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为公立高等小学堂。
龙门书院。 清同治九年(1870), 知县马佩玖在凤鸣山麓龙王庙内设龙门书院, 不久即废。
酌经书院。贡井文昌宫的文昌会,是谢、 林、刘、康等七姓人组成,置有田房地产。光绪二十二年(1896), 谢等恐旭川书院长住该庙,化私为公,即以其会产孳息,自办书院,命名酌经。 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
江阳书院。 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熊葵向主持, 建有景阳书院。四十一年(1776)知县段玉裁增修, 改名学易书院。五十六年(1791)知县潘邦和再修,复名江阳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 改办为官立高等小学。
炳文书院(东新书院)。在富顺县自流井 (今自贡市自流井区东兴寺)。 嘉庆十七年(1812)由邑绅范相如、王循礼、朱近光、 知县张利真等改东新寺建,名东新书院。光绪十五年 (1889)改名炳文书院,三十年(1904)改办公立高等小学堂。
板桥书院。在富顺县板桥坝, 嘉庆十七年(1812)甘文凤等建。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公立两等小学堂。
奎文书院。 在富顺县双石铺,同治年间 (1862--1874) 赵世超等募建。光绪二十九年 (1903)改办初等小学堂。
三台书院。 在富顺县自流井, 同治年间井绅王余照即当时全川首富、王三畏堂总理王朗云等捐建。 系在自流井王氏宗祠之 秉刚祠内建。其地名三台寺,因以名书院。 历由三畏堂的总理主办书院事,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所收学生并不限于王氏子弟, 兼收外姓外籍学生。
文昌书院。在富顺县赵化镇原文昌宫,光绪元年(1875) 由邑绅廖正华等捐建。光绪三十年(1904)办公立高等小学堂。
育才书院。在富顺县自流井, 王朗云于光绪初年将盐商王三畏堂家塾改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板仓坝玉川支祠, 后改办为私立树人学堂。
庆恩书院。在富顺县长滩坝,光绪十九年(1893) 岁贡张世霖父子集款建,三十一年(1905)改办公立高等小学堂。
地方所办的私立书院,须呈报官署备案,自筹经费,自聘山长。 山长每年東修(酬金)纹银二百两到四百两。院生 (当时一般尊称为为老爷)名额无定,多者百余人。分内庠外庠,亦称内学外学, 或称上舍下舍。内庠为秀才,外庠为童生。内外庠各推一人为学长。 山长名望大、讲学勤,则从之者众,邻近各县来此求学的人不少, 间有省外慕名而来者。每年春
节开学,岁杪散学。书院的财务、事务, 公办的聘请斋长一人董其事,以廪生或秀才充当,私办的由主持者派人管理。 此外,雇用司事、伙房、杂工若干人。视事之繁简,经费盈绌以定。
自贡地区书院,多“延聘名宿,一时人文称盛”。 其山长知名者甚多,如卢庆家、林际春、陈垣、张鸣举、沈维镛、杨公华、 杨筱帆、刘炳勋,黄茂、黄英、黄书、梁谦、李春霖、赵画斋、张迩安、 包汝谐(弼臣)、董镇、赵树吉、黄国熙、孙克勤等。他们中可谓众星闪耀, 多为举人、秀才、孝廉,均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鸿儒名宿。 《富顺县志》第十二卷载:“张鸣举,道光已亥举人,主江阳东新各书院, 成就甚多。”“林际春,同治甲子举人,行谊端粹,制艺文境深厚, 主讲东新书院,甄陶甚众。”卢庆家,光绪丙子(1876)科举人,博学多能, 特长史议。继林际春掌书院时间最长,历二十余年,院生多至一百余人。 附近富顺江阳书院的学生,也有特来听课的。 在他的教育下,每逢三年一考,春闱秋闱,从没有断过科。人学中举、会进、殿翰的不少, 他的儿子卢文巨是钦点礼部主政。育才书院首任山长赵树吉曾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 黄国熙(季渊)继任山长。该院地址在大安寨之顶点, 黄书一联贴于院门,上联是;"于此登峰造极”;下联是:“何人继往开来"。
曾就读于自贡地区书院, 后成为知名人士的人物亦为数不少。革命先驱吴玉章、知名人士林悦葱曾于旭川书院就读。 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曹笃,先后就读于自流井炳文书院、富顺江阳书院。炳文书院学生罗琛(笠农)作文敏捷,有兼人之力,及考, 罗琛与另一学生、陈垣的侄子陈钟信,都成了翰林。
书院教育是在我国历史 上存在一千多年的教育制度,长期挥其教育功能,建立了许多规则章程, 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留存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术著作。 自贡地区绵延八百载的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者和其他人才。这些, 都是应当总结和值得借鉴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既要学用国外的先进经验,更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 认真总结借鉴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教学经验,包括书院制度的历史经验, 使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教育服务。